许多老飨上酒楼品尝佳肴,喜欢点一碟“宫保田鸡”、“药膳田鸡”吃得齿颊留香。其实野田鸡可遇不可求,市场上垂手可得的,大多是人工饲养的肥美牛蛙。霹雳州的水闸新村,算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牛蛙养殖区,至少有三家有规模的蛙场,每月可出产一万公斤牛蛙,供应量远销至新加坡。养牛蛙,已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商机。
味道与田鸡没两样
它的鸣叫声宏亮似牛,是世上体积最大的蛙类,因此,人们就称它牛蛙。
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或北美洲,叫America Bullfrog,因为肉质甜美、营养丰富,市场价值高,20年前被引入台湾,再悄悄转到大马。
牛蛙目前已是酒楼餐桌上的佳肴。菜肴目录上的田鸡(虎纹蛙),其实大部分都是牛蛙。不是酒楼业者有意“偷龙转凤”,只因烹调后的牛蛙,味道与田鸡没有两样,飨客也乐于将牛蛙当田鸡。
养牛蛙没破坏生态
曾有人警告,不可养牛蛙蝌蚪助繁殖。被形容为“蛙界暴龙”的牛蛙,个性凶猛、体积大,若大量融入大自然,会破坏蛙类生态。成年牛蛙不但喜爱吞食各种蛙类及水里的小鱼及水生昆虫,它甚至可以猎食小蛇、鼠及龟。
不过,引进大马的牛蛙大量繁殖后,都被人们祭五脏庙。
养殖者历经7个月左右,从蝌蚪开始把牛蛙培养长大后,全都成了各地餐馆酒楼的食材。因此,破坏蛙类生态环境之说不能成立。
单在霹雳的水闸新村内,就有三户牛蛙养殖业者。村内估计每月盛产超过一万公斤牛蛙,是霹州甚至全马产牛蛙最多的地区。
市场需求量大
水闸新村盛产的牛蛙,在新加坡的市场需求最殷切,都是通过本地批发商出口到该国饮食界。
目前批发价每公斤10至12令吉,没有滞销情况,市场供不应求。
水闸新村一名养蛙业者张志光向《南洋商报》指出,牛蛙市场需求量大,除了本地餐馆业,通过批发商出口到新加坡的牛蛙,数量也一直增加。
张志光从失败中求知识
张志光披露本身其实是在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机缘下,从事牛蛙养殖业。父亲20年前从台湾引入几对成年牛蛙,但只抱着“好玩”的心态培殖消遣。
“父亲多次培殖牛蛙都以失败告终,但也不断从失败中求取养殖牛蛙的技术。不久,就有了一点小成就,只是成果不甚理想。
“胞弟志良从父亲手中接过初步的养蛙技术,并计划从事养殖牛蛙的行业。不久,弟弟的成就渐渐有了起色,毅然决定进军养殖牛蛙行业。
“这时我才开始接触培殖牛蛙的技术,也不断从失败中求取知识,在逐步掌握养殖牛蛙的技术后,也步弟弟后尘,也进军这个行业。这已是10年前的事了。”
雄雌配种蛙品种须最佳
张志光说,10年来累计的经验,从挑选蛙种到交配,从蝌蚪到蝌蚪长出前腿和后腿,再从小蛙养成可推出市场的大蛙为止,可说已掌握良好的技术。
“特别是在挑选蛙种方面,雄雌配种蛙都必须是健康、品种最佳的,这是不断提高生产量的条件。”
他说,选择配种雄雌蛙也很重要,必须挑选已成熟的雌蛙及健康的雄蛙,如此配种下,肯定可产出1万到2万颗,甚至为数更多成熟的蛙卵。通常是挑选每一窝之中的约100只牛蛙留为蛙种 。
首先把一对配种牛蛙放在置有油棕叶的水池内,让牠们交配产卵。通常在一至两天内,水面上就会漂浮无数的蛙卵。从卵变成蝌蚪所需时间是约一星期,成功几率约80%。1万颗卵可孵出约8000只蝌蚪。
蝌蚪是用腮呼吸,在水里生活约50天后,前腿和后腿消失,变成小牛蛙。从蝌蚪变成小牛蛙的成功几率也是约80%。这时,小牛蛙开始用肺呼吸,在小池里生活。细心照顾3个月后,成年的牛蛙就可推出市场。
从卵到蝌蚪,从小蛙到成年蛙,费时7个月。
牛蛙易患病风险大
饲养牛蛙风险颇大,一个不小心也可能血本无归。
从事养蛙业须深知其生存和成长过程的条件及环境需求。牛蛙容易患病,稍不留意,整池甚至整个农场的牛蛙,会在一夜之间“翻肚”死亡。
张志光说:“近几个月来,就有一种神秘皮肤病侵袭牛蛙,病菌来袭时,80%牛蛙报销。我们一直努力控制,由于还无法得悉病菌来源和病毒种类,无法对症下药,也根本无法掌握病菌侵袭的时间和日期,病毒说来就来,很可怕。”
天气变化毒菌滋长
“我们唯有通过不断消毒,频频更换池水以控制疫情。幸好情况已有改善。”
“病毒侵袭,可能与天气有关。很可能忽冷忽热,变化无穷的天气下,造成毒菌滋长。我们还在努力找原因及做好防范工作。”
“从蝌蚪要变化成小蛙,是牛蛙成长过程中死亡风险最高的时刻。这个时候,小牛蛙开始吃饲料,首周是牛蛙存亡关键时刻,也是最容易患病死亡时。度过了,进入第二周后,小牛蛙的生存机会就稳定了。”
蛙池每天换水2次
张志光指出,除了细心照顾,每天也必须为牛蛙池最少换水2次,保持蛙池的洁净卫生。
“另外也必须不时把池中体积较大的牛蛙挑出来,放在体积一样大的池内。这是因为牛蛙生性凶猛,会攻击小牛蛙。此举可减少牛蛙死亡率,提高收成。
牛蛙食量很大
“牛蛙食量很大,每天须喂食几次。饲料是牛蛙专食的,这种饲料价格节节上升,每包20公斤庄饲料原价40多令吉,目前涨至60多令吉。尽管运营成本逐渐提高,不过依然有利可图。”
他表示,曾有商家上门要求合作养蛙,不过开出的条件是他们提高资金、场地及各种设备等,他仅提供养蛙技术,收成各占一半。不过被拒绝了。
每月2千公斤应市
张志光的牛蛙场每月出产最少2000公斤的牛蛙,大部分供应本地及新加坡市场。近几年,牛蛙批发价都在每公斤10令吉至12令吉浮动。偶尔遇到牛蛙大丰收,价格会降至每公斤6令吉。
田鸡不易培殖
谈及饮食市场及飨客较喜爱吃田鸡,既然可培殖牛蛙,为何不也培殖田鸡供应市场?
张志光表示曾尝试培殖田鸡,不过失败告终。原因是田鸡体积较小,从蝌蚪变成小蛙时,找不到适合的饲料,存活的小田鸡数量非常少,不符合利润。
“其实,牛蛙肉质与田鸡相差无几,烹饪料理出来的味道也大同小异,也较容易培殖,因此,业者普遍上都不会选择培殖田鸡。”
达人简介
业者:张志光
年龄:46岁
养殖业:牛蛙
经验:10年
养殖场面积:逾半英亩
位置:冷甲水闸新村
牛蛙总数:超过10万只
投资:1万令吉
独家报道:袁鸿坚
南洋商报 2012-05-30 13:05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