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6 July 2012

农民悲歌,无地耕种! 全国60%农民 等合法化耕种

根据农业部的报告,大马农民年產80万公吨蔬果,约值12亿令吉,但仅有40%的蔬果获农业生產奖掖金,每年约有2000万令吉,而其余的60%农民则因为在非法土地上耕种而无法受惠。

在非法土地上耕种,对农民一点保障也没有,基于不知何时会被迫迁,所以无法安心引入新技术投资,更无法配合国家擬定的粮食增產计划。

马来西亚菜农总会主席陈苏潮表示,政府应慎重看待农民需要,並早日落实耕者有其地计划,让国內的非法农耕地合法化。其实,我国拥有大片適合发展粮食生產的农耕地,遗憾的是,政府没有好好利用,任其荒废!

他说,根据农业部统计,全国超过60%的农民都在非法土地上种植蔬果等农作物;试想想,若有天这些农民全被禁止耕种,我国的粮食会否出现问题?到时候需要花费更多钱从国外进口蔬果食品,受苦的就只有人民。

他向《东方日报》表示,我国每年大概需要106万公吨的蔬果,才能应付全民需求;但是在2010年,我国农民最高只能生產80万公吨的蔬果,加上其中23%需出口到新加坡,因此我国需要从国外进口约50万公吨的蔬果。

缺人力奖掖金

「根据菜农总会的统计,国內在非法地耕种最严重的州属,分別是霹雳州及雪兰莪州;其中霹雳州估计有70-80%土地是非法耕种,而雪州也有超过50%是在非法地耕种。」

「必须正视这种情况,政府应儘快协助农民解决非法地种植问题。」

他希望首相拿督斯里纳吉,能配合一个马来西亚经济转型计划所推展的政策,把土地分发给全马的菜农果农,规划粮食生產特区,同时把在非法地耕种的农民纳入为粮食生產特区的一分子,绝对可促进国家经济成长,朝向国家农粮自给自足的目標。

陈苏潮说,农民除了非法农耕地外,其他两大问题是外劳严重短缺及农產品奖掖金事件。

「300名来自全马各州的农民,曾在本月7日向华总提出3大诉求,要求政府正视。这3大诉求包括要求政府恢復蔬果生產奖掖、简化外劳申请手续及『合法化』非法耕地,並发放耕地让耕者有其地。」

他说,许多农民第二代都不再从事农业,因此需依靠外劳来负责照顾农作物,若是人手短缺,有土地也无法耕种出农作物;因此,解决非法土地及人手问题,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「有了合法化的农耕地,有足够的工人工作,农民才会下本投资研究提升农產品增產,到时候政府的奖掖金就能发挥作用。」

霹州6千英亩农地待合法化

霹雳州是全国拥有最多非法农业地的州属,不过近期州议会却捎来好消息;霹雳双溪古月菜农公会秘书蔡永福说,州政府已经批准5个地区约6000英亩农业地,让农民以租借30年的方式,在土地上合法耕种。

不过,他也表示,目前尚等候政府批准阶段,只有待土地真正转换成为农耕地,並把相关租借合约等资料移交到农民手中,农民到时才可安心庆祝。

他说,若此事最终成功,这將是州政府几十年来,批出最大面积农耕地给农民的一次,而且受惠的农民超过90%是华裔。

他指出,这5个地区,分別是双溪古月、美罗冰水河、也南、拱桥及瓜拉美金。其实,这项计划,数年前在前首相时代便已宣佈,惟至今还是只闻楼梯响,未见人下来。

30%漂白外劳回乡

「霹雳州是全国生產蔬菜最多的州属,该州生產蔬菜供应全国,尤其是檳城、吉隆坡及新加坡市场。我们希望能在下届大选来临前,这6000英亩农耕地问题能解决。」

询及霹雳州究竟还有多少农耕地属非法地时,曾担任霹雳州菜农公会协调工作的他表示,至今仍未有確实统计,他联络霹雳州另4个同业公会,估计至少70%的农耕地都属于非法地,实际情况可能更多。

谈到菜农所面对的另一个棘手问题,蔡永福说,有了6P漂白计划,许多菜农的非法外劳工人都已漂白;惟这问题与农耕地合法化是一体的,碍于土地还未合法化,许多农民也无法合法聘请外劳工作,只能鋌而走险,聘请非法外劳工作。

「现在经6P漂白计划后,许多外劳也拿到工作准证。最近更因为靠近穆斯林的斋戒月及开斋节,一些印尼外劳,在漂白之后便飞回乡准备过节。」

他指出,这些外劳多年来不敢回乡,如今取得合法证件后,才返乡过节;目前估计7、8月之间,农耕业外劳短缺將非常严重,估计有30%的外劳都回乡了。

瓜冷99%小园主 弃蔬果改种油棕

马来西亚菜农总会副主席洪国清表示,雪州瓜拉冷岳,在独立前后是我国闻名出產各种蔬菜瓜果的地区,惟到了今天是一地难求,几乎99%的小园主都改为种植油棕。

他说,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,近30年来,该区的种菜地逐渐减少,取而代之的都是油棕;许多菜农都向小园主租借农耕地耕种,但是后来都被赶走,因为种植油棕比出租给菜农带来更高收益。

「许多原本种植果树或咖啡豆的小园主,在70、80年代也纷纷把果树砍掉,油棕成为新崛起的农作物。根据瞭解,目前仅存的果园,也不到1%而已!」

他说,在瓜拉冷岳,目前剩下的农耕地大都是森林保留地,若是政府再不批准新的农耕地,该区菜农何去何从?他指出,雪州目前比较有规模的种菜地点,只剩乌鲁音、瓜拉雪兰莪及瓜拉冷岳;而雪州生產的蔬果,主要供应中马、怡保及新加坡。

斋戒月人手吃紧

「我自己的菜园则在万津,这里的菜农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法地耕种,这里出產的农作物包括各种姜、香蕉、番薯、木薯及玉蜀黍等。」

洪国清说,除此之外,虽然聘请外劳工作已逐渐看见曙光;惟最近斋戒月及开斋节即將来临,那些到马工作十几年的,都不太返乡过节;这一次却因为6P漂白计划而取得工作准证,于是便趁这个时期返乡探亲。

「外劳多年因没有合法文件而不敢返乡,这一次漂白后便先请假一两个月返乡过节,过后再返回工作。」

根据他估计,雪隆一带从事耕种业的外劳,返乡人数几乎占30%;目前市场上严重短缺工人,估计接下来的两个月都会维持这样的情况。

他表示,近年来印尼的农耕业发展也很蓬勃,印尼也开始种植油棕等高收益农作物。若当地待遇改善,能有更佳收入,相信这批返乡的外劳会留在印尼从事油棕业而不再返回大马工作;他估计至少会有10%的外劳不再返回大马。

为生计非法耕种

巴生滨海区菜农公会主席陈华山则表示,从万津、仁嘉隆到丹绒士拔滨海区,约有3000英亩的农耕地,是从事种植蔬果类,惟绝大部分都属于非法农耕地,农民希望州政府能让这些土地合法化,让农民种植农作物。

他说,其实在前朝政府期间,即2008年初时,当地菜农才获得前朝政府批准租借10年农耕地,从事种植蔬果;惟在改朝换代之后,雪州民联政府却取消原有合约。

「我们多次与雪州政府交涉,目前还未有明朗化,许多农民都担心一旦政府再来驱赶他们,农民將没有退路了,因为雪州再也难以寻获一块新的农耕地,就算有也要花大笔成本去开垦森林保留地,这是不可能的事!」

他指出,前些日子,地方政府执法人员前来驱赶万津一带的菜农,並把一些农作物推倒等,让农民血本无归;不过,为了生计,农民还是不得不继续非法耕种。

因此,他表示,该公会希望州政府能考量我国粮食產量逐渐减少的情况,批出更多农耕地让农民合法种植,以增加国家粮食產量,减少依赖进口蔬果。

雪州发展蓬勃陷无地耕种窘境

雪隆菜农公会主席刘少华感慨地表示,雪州虽然贵为先进州,各方发展取得佳绩,惟农业发展则逐渐没落,已被屋业发展计划取代,如今雪州剩下的合法农耕地少之又少,不足50%!

他说,另一个更可悲的是农民没有农耕地,需要非法开发土地耕种,成为没有土地的农民!

「雪隆菜农公会旗下永久会员人数逾300人,会员来自蒲种、沙登、加叻、乌鲁音及仕林河一带;目前本身拥有土地,依然在从事农耕的会员只剩1/3,约100人而已!」

他指出,其他绝大部分农民,老一辈的已退休,其他大部分转行成为蔬果小贩或其他行业。

「我自己也退休7、8年了,如今继续接掌公会主席,是以自己过去耕种的经验,提供给其他会员,协助他们解决耕种上面对的问题。」

他指出,自己在70年代是在梳邦一带耕种,后来因为发展洪流搬迁到蒲种,后来蒲种也发展起来,再也找不到种菜的地,他也顺势退休。

刘少华指出,雪州许多菜农跟他一样面对同样的遭遇,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蓬勃的梳邦、沙登、无拉港及蒲种,农耕地逐渐被房產业取代,仅存的农耕地则种植高经济效应的油棕!

「同行之间,有些则搬迁到其他地区继续进行农耕业,其中部分搬迁到乌鲁音;其余则跨洲耕种。」

据他所知,至少有5、6个同行,到士林河及加叻一带耕种,因此他们的会员才会有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农民加入。

根据他所探知,在雪州仍有的农耕地,包括乌鲁音还有400英亩左右、根登(约100英亩)、蒲种(几十英亩)、士毛月(几十英亩)、滨海区包括万津(超过1000英亩)。这些地区,合法农耕地占约半数,其余则是非法地耕种。

「我们希望雪州政府能够批准,把现有仅存的土地,划分为农耕地,并合法化批给农民继续去种植蔬果等农作物。否则,雪隆地区將因发展蓬勃而陷入无地耕种的窘境,那么我国的农耕业將受到严重影响。」

询及这些年,政府是否曾拨出农耕地,他透露,在1998年的经济萧条的时候,前首相敦马哈迪曾呼吁州政府拨出土地给人民耕种,惟当时获得土地的大部分为巫裔及朋党,绝少农民获得土地。

唐龙英 报导 http://www.orientaldaily.com.my

Wednesday, 25 July 2012

菜農悲歌唱不完(三):減產漲價消費者吃貴菜‧柔南菜農哀唱人手荒

翠綠的蔬菜園,背後是辛勞與汗水;日曬雨淋、沉悶乏味的菜園工作,讓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。數十年來,菜農依靠外勞照顧耕地,但政府在外勞申請程序方面“諸規諸矩”,導致菜農長期面對的“人手荒”日趨浮出台面。
“人手荒”日趨嚴重,菜農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減產,這無形中導致菜價上漲,消費者也只好吃貴菜。
蔡永福:人手荒與政府政策有關
居鑾縣菜農公會主席蔡永福告訴《星洲日報》,礙於人手不足,耕地缺人打理,菜農只好讓部份耕地荒蕪;若執意種植不減產,損失更慘重,畢竟菜園工作繁雜,一個員工不能肩負2個員工的工作量。
他表示,2006年開始,菜園人手荒日趨嚴重,加上工資成本提高,促成菜農被迫減產,菜價也因此上揚;以他所種植的葉菜為例,往年此時期的批發價是在每公斤1令吉以下,但隨著菜農減產,價格已上揚至每公斤1令吉80仙左右。
菜園缺乏30%勞工
“我的菜園目前缺乏30%的勞工,部份土地沒人耕種,產量被迫減少。”
他說,人手荒不解決,菜價將持續上揚。至於價格何時能回緩,與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。
他也說,本地菜園若員工充足,產量被控制,除了能回緩價格,我國也不需要再依靠外國進口本地也能耕種出的蔬菜。
等官員回覆遲遲無下文
外勞申請程序過度繁雜
蔡永福坦言,外勞申請程序過度繁雜,存在太多的繁文縟節。
“申請外勞的程序,先是向農業部提出申請,證明自己是菜農,由該部發出推薦信,菜農接著依據該推薦信再向人力資源部申請所需的外勞。”
他說,申請時,部門官員聲稱一個月會給予回覆,但拖了3個月,甚至是6個月,依然遲遲未有下文。申請到了,業者還要大老遠到總部,為外勞還人頭稅。
“菜園工作辛苦,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,外勞在本地工作的限期雖從原有的5年延長至10年,但他們大部份做了2至3年就回鄉、有些則在中途逃跑,因此菜農每年都需申請外勞,但有關當局往往百般為難,有時申請50個,卻只批准4個。”
合法化外勞趁機轉行
他也說,6P漂白計劃實施後,其菜園申請的外勞遲遲未有下文,原有的外勞仗著自己已被合法化,趁機轉行。
“6P漂白計劃實施階段,我的菜園少了30至40%的外勞;而我在2010年6月向當局申請90個外勞,迄今仍未有回覆。”
他說,6P漂白計劃後,現有的外勞頻要求加薪,而菜農為了讓外勞更勤奮工作,也只好以“割多少,算多少”的方式,計算薪金給他們。
盼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
與菜園相伴35年的他坦言,早在90年代,菜農就面對員工不足的問題。令人遺憾的是,菜農公會一直都有與官員討論此問題,但相關的部門有時未按照中央的指示,各自為政,造成申請程序沒有統一的標準,加劇問題的嚴重性。
他希望政府能提供一站式的服務,簡化申請外勞的程序。
質疑政府為何沒津貼菜農
此外,他也質疑,我國政府給予稻農津貼,漁民也享有津貼,但為何菜農卻是一分錢都沒有?
他說,政府曾在2008年頒發菜農糧食輔助津貼,但一年過後卻不再頒發,對同樣為國家生產糧食的菜農們非常不公平。
風災的破壞,政府按園主賠償,無論是20畝,還是2畝,一律只賠償2千令吉。
蔡興隆:若菜農減少不利國家經濟
“菜農製造外匯,以農利國,刺激經濟成長,為何要那麼的卑微?
永佳種植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興隆坦言,菜農要求一站式外勞申請程序並不過份,但政府諸多限制,問題沒完沒了。長期出現的“人手荒”衍生骨牌效應,影響菜園的運作。
他說,若問題持續,菜農恐轉種油棕,因為種植油棕所需的人力較少,但若菜農日趨減少,對國家的經濟成長將構成不健康的影響。
他認為,我國務農的天時地利都具備,但政府卻不重視菜農發展,技術發面也見提昇,反倒是農業部派員到菜園來請教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)

菜農悲歌唱不完(二):擺脫不了“三困”衝擊‧新港18支菜農掙扎求存

早在五、六十年代,禮讓縣東甲蘇洛路菜園芭因曾是南馬最大產菜區而聞名新馬,惟在長年勞工短缺的情況下,目前僅剩四、五名菜農還在掙扎求存。
70年代後開發的禮讓縣新港18支作為目前柔北唯一主要產菜區,當地40戶菜農如今卻重覆唱著同一首悲歌,令人感慨。
新港18支的菜農表示,菜園目前面對20%勞工短缺的問題,由於在菜園工作需要在烈日下曝曬長達8小時,因此很多外勞都望而卻步,導致一些園地的蔬菜即使已可以收割,菜農卻分身乏術。
採半機械化紓緩外勞短缺
為了紓緩外勞短缺的困境,菜農在一些工作上已採用半機械化,如培植菜苗、犁地等,但是當務之急仍是政府必須對症下藥,徹底解決國內外勞短缺的問題。
菜農大約1975年開始,在新港18支一帶開發菜園,直至80年代,在擁有優質的水源及肥沃土地的先天條件下,原本的笆場地段獲大量開墾,成為目前佔地達500畝的菜園。
新港18支菜園以種植葉菜類為主,主要供應到馬六甲及柔北一帶,即永平、峇株巴轄、麻坡、東甲、昔加末、利民達。
新港18支菜園每月生產1千200公噸蔬菜,相等於每天平均40公噸以上。雖然柔北其他地區,如東甲、麻坡等地也有菜園,但所佔的比例不大,無法自供自給。
在新港18支菜園尚未開墾時,東甲蘇洛路菜園芭是南馬最大的產菜區,產量主要出口到新加坡,但隨著農友日益老化和缺乏勞工,部份菜農紛紛改行,或把菜園改種番石榴、木瓜、水蓊等水果。
雖然菜園大部份已改種植水果,但是本地人對農業領域興致缺缺,加上越來越難找到願意到園地工作的外勞,以致當地農友仍無法擺脫缺少勞工的困境。
陳志強:未獲政府資助
菜農無法脫離困境
協助父親打理菜園已4年的陳志強(22歲)表示,在一些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中國、台灣等地,當地政府在協助發展蔬果種植業領域上都扮演著積極的角色,同時提供各種津貼,反觀我國政府卻從未為菜農和果農提供任何津貼。
他舉例,台灣農業局官員每個月都會親自到菜園視察,瞭解菜農所面對的問題,並迅速協助解決問題。
他說,本地蔬果農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我國蔬果種植面積不變,市場需求也不變,唯獨勞工短缺,但政府卻沒有積極協助解決農民的困境。
他指出,他的菜園在最鼎盛時期多達120名外勞,目前僅剩70人。
他指出,農業是最需要勞工的領域,尤其是蔬菜種植業,因為很多工作都是無法用機械取代,但基於勞工不足,菜農在一些工作上也採用半機械化,如培植菜苗、犁地等。
他說,雖然政府致力提供技術培訓,甚至出國進修課程,但是空有外國的技術,卻沒有引進供當地使用的原料和機械,也是無用武之地。
劉亞明:本地工人難請
農友紛紛改種本地水果
麻北菜農公會主席劉亞明(62歲)表示,東甲蘇洛路在50年代是南馬最主要的產菜區,由於薪金少、工作辛苦,本地年輕一代都對農業工作興致缺缺,加上外勞不足,以致許多農友改種番石榴、木瓜等水果。
他說,該會共有270名會員,絕大部份的菜農皆來自新港十八支,目前在東甲的會員共有百餘人都是種植番石榴、木瓜,僅剩區區的4、5名菜農還在菜園耕作。
擁有40餘年農耕經驗的劉亞明,本身有近80畝園地,也曾種植蔬菜,惟於7、8年前,他開始改種植番石榴和木瓜。
他說,一般上一畝果園需要2個工人照料,意味他需要40名員工才能應付日常的果園工作,但是他目前僅有10餘名員工,工作量因此顯得非常繁重。
劉亞明也表示,農友對於政府沒有提供津貼及解決勞工短缺問題,都已感到心灰意冷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)

菜農悲歌唱不完(一):鬧人手荒‧沒獲津貼‧耕地非法‧“三困”癡纏柔菜農

菜農天天烈日下揮動鋤頭,為全國各地人民提供新鮮的蔬菜,甚至還出口蔬菜到鄰國,為國家賺取外匯;然而,日日勞作的菜農,換來的卻是長期沒有獲得政府津貼輔助,再加上耕地不足,外勞又難求,使柔佛州菜農的悲歌多年來不曾停歇。
柔佛平原菜年產30至40噸
馬來西亞菜農總會主席陳蘇潮接受《星洲日報》訪問時表示,柔佛州是我國主要的平原菜供應州屬,佔了全國平原菜總產量的60至70%。
“根據農業部的報告,大馬菜農年產80萬公噸蔬菜。其中20萬公噸是來自金馬侖的高原菜,平原菜的全國總產量每年則達60萬公噸;如果以此類推,柔州平原菜年產應該有30至40公噸。"
開齋節後將更缺勞力
他感慨,雖然柔州菜農為我國的蔬菜供應做出貢獻,但州內菜農除了長期沒有得到政府的津貼輔助,近幾年還出現了外勞難求的現象,勞力短缺的困境恐會在今年開齋節過後加劇,令州內菜農雪上加霜。
他說,由於菜園的外勞有99%是來自印尼,眼看開齋節即將到來,外勞都會回國度假,按照近年的趨勢,10名回鄉過年的印尼外勞當中,就只有3人會在過節後重回工作崗位,不禁令菜農擔憂勞工短缺問題屆時將惡化。
有批准信也未必請到人
柔南缺30%外勞柔北20%
陳蘇潮說,由於缺少人手,蔬菜無人收割,一些菜園甚至會因此而荒廢。其中,柔南估計欠缺30%的外勞,而柔北也有20%外勞短缺的問題,因此外勞短缺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政府儘速解決的問題。
他告訴《星洲日報》,每一英畝菜園平均至少需要1至1.5名員工,但柔州近兩三年外勞短缺日益嚴重,尤其在政府推行6P非法外勞漂白計劃後更加劇短缺的情況,以致加重現有外勞的工作量。
他說,由於菜園的工作比較辛苦,薪金也比不上建築業、服務業,目前即使拿到政府的外勞批准信,也未必請得到工人。
柔北逾半是年輕一代
柔南菜農青黃不接
陳蘇潮也向本報分析柔南與柔北兩區菜園的現狀,他說,全柔以柔南產菜量最多,並出口到新加坡;峇株、古來的菜園主要是以種植藤菜類為主;新邦令金、烏魯地南、嗎什則是葉菜居多。
談到柔北的情況時,他表示,禮讓縣新港18支是柔北主要產菜區,佔地500英畝,都是小規模的菜園,但每年可以生產出1萬5千公噸的蔬菜。
他說,由於缺乏新生力軍,柔南菜農趨向老化,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,加上員工流動性頗高;相比之下柔北超過一半的菜農都是年輕一代,為蔬菜種植業帶來新的景象。
菜農希望獲平等對待
但兩地菜農卻同樣是長年在未有政府津貼的情況下自力更生。陳蘇潮說,菜農無法接受的是,同樣是為我國提供糧食生產,稻農、漁民都能持續獲得津貼,唯獨菜果農未能獲得任何津貼。
他說,倘若政府恢復2008年時提供的每噸蔬菜81令吉的津貼,相信有助於減輕成本的高漲。
他表示,菜農只希望獲得平等的對待,可是相比之下,稻米的津貼是每公噸1千令吉,他遺憾政府在發展稻米和蔬果領域持有很大偏差。
近年來棕油價看俏
菜農租新耕地困難
談到非法耕種地的問題時,他說,柔南菜農較有這方面的困擾,而柔北大部份都是向園主合法租借地段來種植蔬菜。
不過,隨著近年來棕油價看俏,菜農要租借新的耕地來種植蔬菜也非常困難。
他也談到最近州政府宣佈在哥打丁宜開發2千500畝地段供農民申請一事,可惜未有任何下文,而且2千500畝在菜農看來仍是杯水車薪,無法應付整個柔州蔬果業對於農耕地的需求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‧報導:蔡慶鳳)

Wednesday, 4 July 2012

好山、好水、好土壤 “3好”种出王中王

(大山脚4日讯)“3好”种出王中王!因为好山好水,加上好土壤,让双溪里武打锡肚出产的“葫芦”,荣膺2012年槟州榴梿王中王奖项。众所周 知,浮罗山背享有“榴梿之乡”美誉,“猫山王”榴梿更是极品中的极品,然而,双溪里武的“葫芦”,竟然打败鼎鼎大名的“猫山王”,称霸王中王。来自威省的 榴梿极品“葫芦”业者廖文强,是于第二届槟州农民、畜牧业者、渔民日及合作社嘉年华会上,赢得该项殊荣。
双溪里武拥有气候和土壤优势条件, 源源不断的山泉水,泉水随着斜坡往山下流,滋养了园内百多亩的榴梿树,产出好品质的名种榴梿。榴梿园主陈潮荣(74岁)和经营业主廖文强(40岁)接受访 问时表示,其榴梿树龄超过40年,更有数十棵是百年老树。从前榴梿树一年只开花结果一次,在改良施肥管理方法后,该园的榴梿树一年结果两次。每年5月至6 月份,及11月至12月份,属于榴梿盛产季节。今年该园的榴梿树更是特别,至今榴梿树上还有榴梿未完全掉下,同一棵树上又见榴梿开花了。
廖文强:首次参赛就获奖
陈 潮荣说,园内栽种名种榴梿包括葫芦、猫山王、D24、101、红虾等,也有多棵百年榴梿树,所盛产的榴梿都是一等一的佳品。逾40年前,他从前园主手上购 下此地,园内原是橡胶园,不过,当时他决定铲平橡胶树,而改种不同品种的榴梿树。树龄越老产量越多,园内的一棵榴梿树大概可结出百余粒榴梿,每次可生产 300吨或20万粒榴梿。
1年时间研究和改良施肥
利用1年时间研究和改良施肥,即取得骄 人成绩,羡煞旁人。廖文强表示,为了产出“葫芦”王中王,他在2011年4月份,开始研究和改良施肥。这一年来,他真的花费了很多时间、精神、精力和功 夫。他说,这些研究和施肥招数都是不能公开的秘密,所以无法透露给大众知道。他笃定的说,榴梿树颜色越深或黑,果实品质肯定是佳品。光华日报 二零一二年七月五日 凌晨十二时十四分

具研究及观赏价值 玻州打造人工柚木林

柚木是世界公认的珍稀名贵树种,被誉为“万木之王”,柚木的稳定性是所有木材中最好的,而在缅甸、印尼被称为“国宝”,柚木所制成的家具是高档产品。
其中以泰国及缅甸为最佳,木质含油量最高,但因泰国已禁止砍伐,因此,缅甸进口的柚木为上品,闻名遐迩。
这种木中之王,具有保值商品,很多人却不知道,在小小的玻璃市在60年前,已开始通过人工种植广植柚木。在该州,柚木林共占地650公顷,该局配合森林研究局下,州内已种有37万5000棵柚木。
这真是,小州出硬木!
柚木是全世界豪华宫殿、高级别墅、豪华游轮、高级游艇、豪华车内饰的首选之材。
在西方市场,柚木已不仅是种装修材料,也用于作木器工艺筷子,它甚至成为一种保值商品,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。
在欧洲国家,柚木是身分的象征,皇室选用柚木家具,豪华游艇甲板是柚木铺设,上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和古建筑都是柚木地板,而在中国上海外滩的漂亮建筑物,也是柚木地板。
近来,世界柚木资源出现萎缩,一些柚木出产国开始对柚木原料限制出口,而柚木传统出口国的泰国、印尼自80年代以来,已相继停止柚木出口,柚木天然林资源急剧减少。
玻州地势造就有利条件
在小小的玻璃市,沿路上虽可见到翠绿叶挺直的柚木树。
但玻璃市种植柚木将近60年历史,却鲜为人知,早在50年代已开始萌芽,如今,成为马来半岛最悠久的柚木园林,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资产。
玻州的地势造就有利条件,气候的潮湿与炎热度,适合种植柚木,营造了我国最具规模的人工柚木林,在森林保留地开发一所柚木研究站,被誉为独特的国家生态遗产。
园林内设立柚木“复制库”,研究树种改进计划,改良柚木种植。
国内最多品种园林
马打亚逸森林研究局柚木园林625公顷园地,其中10公顷从1953年开始栽种,59年后的今天,园林内所汇集的繁多品种,创下国内最多品种的柚木集中园林,并列入大马纪录大全。
位于玻璃市知知丁宜区、距离马泰边境巴东勿刹10公里的森林研究局柚木园,拥有本地最好品种的柚木,并在园林栽种71种类柚木树,造就了一个柚木“克隆库”(Clonal bank),研究品种复制。
这个复制库在1994年开始,玻州森林局与大马森林研究院在联合经营的马打亚逸研究站,收集了源自泰国、印尼、印度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缅甸、特立尼达、多巴哥及沙巴等地的柚木,所培殖混合种苗,拥有世界最优良基因型组合。
开放园景区拓展生态旅游
在玻璃市州森林局及马来西亚森林研究局(FRIM)配合下,在得天独厚的柚木园林,拓展为生态旅游,是国内唯一开放为休闲的柚木园景区。
这个生态旅游新景点,一窥柚木真貌与了解其珍贵景点,将为我国打造一个以柚木为主的生态旅游,有望促进玻旅游业为休闲核心,让更多人亲近大自然林海,有机会感受柚木林之旅。通过以大自然环境为概念的旅游配套,除了观赏树林的美景、扎营地,还可以鼓励中小学生认识环保。
园内设施包括100米长的树梢走廊,是一座依柚木而建的三角构型吊桥,离地面高6至17米,还有招待所、宿舍、露营地、教育休闲公园及柚木走廊。
投资柚木业前景看俏 私人界可申请绿色基金
马来西亚森林研究局研究员莫哈末加基博士接受《南洋商报》专访时说,凭柚木在全球木质的名望,他乐观看待柚木业市场的潜能与前景,希望更多私人界和机构参与研发,带动种植业者,走向种植柚木趋势。
这名专长于树木育种改良的生物基因博士,负责协调马来西亚森林研究局马打逸研究站,他接受访问时说,私人界可通过国家木业绿色基金申请资金。
他欢迎园主及拥有种植地库的的种植公司,投资柚木业,该局将提供有关技术和各方的指导,为长远投资带来收益。
他说,由于价格比橡木偏高,柚木在国内木材市场不大。
培殖复制种苗
然而,这却是长远投资,因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,在60个热带国家调查,全球柚木林资源和市场发展趋势与评估,显示全世界天然柚木林面积减少,柚木收益却指日可待。
“玻州从1953年开始至今,已有59年的柚木树共187棵,我们不会砍伐这些老树,而在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,也扩大造林种柚木,最近的一次的播种是在2005年。”
他说,玻州柚木研究站,成为全国最大的柚木种子生产与品种收集中心,内设立种子培植及柚木复制库。
“我们准备从所汇集的71品种柚木树,培殖复制种苗,生产最好的品种。”
他述说其研究技术说,传统的柚木种植是用种子,而在该生物科技下的育种研发,测试芽殖复制,并探讨各个地方的品种特征,以培育高产量柚木树苗,高长大的配种,缩短成熟树龄,从15年减至10年或8年。
种植柚木造就环保
玻璃市森林局主任利祖安希望有一天,从玻璃市到柔佛,都能看到柚木林,广泛地推广柚木种植,它不只利润高,且为环境带来新鲜空气。
他希望更多人支持柚木种植,造就环保,为严重污染的城市注入绿色环保。
他认为,种植柚木较容易管理,无需费力保养,因此,荒废土地适合种柚木。
柚木小知识
柚木可当除湿机
有人说,柚木也可当成天然的除湿机,具有空气清净作用,有益健康。
据其保健功能,柚木屑浸水可治皮肤病,煮水可治咳嗽,紫柚木用在止呕,止痒、祛风,具有良好的医疗作用,而柚木的特殊自然香气,对人的神经系统有镇定作用。
柚木家具保健功能,根据现代医药研究,印尼红柚木饱含黄酮类化合物,对酷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,能有效清除加速人体机能衰老的氧自由基,其抗氧能力较强。
柚木家具越久越金黄
由天然树木制成的实木地板对脚足有舒适感,使用安全,是自然环保的特点,而柚木家具的神奇,是它颜色会随时间长久越发金黄。
柚木的特征:
(1)含有丰富油脂天然物质,保持家具层面,坚固耐用,其香味可驱蛇、防虫、抗蛆。
(2)散发自然光泽金黄色,通过光合作用,氧化而成。
(3)材质硬度高,防水耐腐,有千年不腐的例证,含防潮、抗蛀作用,性能稳定极佳。
生长到成材最少需50年
柚木是生长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阔叶乔木。原产地在东南亚国家,包括缅甸、印尼、越南、泰国及印度。
柚木(Teak、Tectona grandis)俗称胭脂木、血树,适宜生长温度:43—48℃。速生柚木和自然柚木的区别在于它的材质及树龄,而柚木是珍贵的,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,在自然环境中。
独家报道:张仰南南洋网)2012-07-04 14:56

以农立业:边缘化地带种植橡胶

砂拉越橡胶种植比较落后,近几年政府关注这问题,先是由大马橡胶局带动,在砂拉越开发大规模苗圃给橡胶小园主供给优良种植材料,后是政府拨款给小园主在2012年期间种植1万公顷橡胶。
超过1万1000小园主已申请翻种超过2万4000公顷的老树。州农业部收到8000多份申请 种植1万8000多公顷橡胶。RISDA则收到2800份翻种申请书。政府2011-2012年这方面的拨款是1亿9470万令吉,RISDA将动用 2650万令吉翻种砂拉越5000公顷老橡树,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翻种开支。
产业发展侵蚀农地
在大事发展橡胶种植的同时,因为传统的植胶地段愈来愈少,不是因为改种油棕,就是因为产业发展侵蚀了农业地。其他橡胶生产国如印度,因为要扩张现有的橡胶面积,而传统的橡胶种植区已饱和,也只好向非传统植胶地方发展。
印度和巴西都有特别的研究项目开发所谓的“边缘化”植胶地带以期改善当地人的经济以及提升国家的天然胶产量。
一个地方是否适合种植橡胶,应考虑的大因素包括雨量、气温、潮湿度、光照及风势。
其他因素是年雨量的平均分布、土质的好坏、林火、白蚁、野猪、种植材料来源、监督人材素质等。
在印度的非传统植胶区,我没有想到强烈阳光对橡树的影响,强烈光照不利光合作用,例如树种RRIM 600就因为夏天阳光过猛而减产30%。
在边缘化地区种植橡胶,“恶劣”的环境因素人力不能克服,但善用农艺技术可得到一些补救。例如苗株不宜太小或太大,最适合的是长有2层熟硬叶子的苗株。
选择树种影响产量
树种的选择也很重要,一定要选择长势快、开割初期就有好胶产的树种。这类树称为早熟树 (Early Starter),反之为慢熟树(Slow Starter)。举例PB 235是早熟树,开割第3年,传统地方的产量每年每公顷1650公斤,边缘化地方的产量1320公斤,少330公斤。反过来,PB 217是慢熟树,传统地方的产量每年每公顷为1340公斤,边缘地方的产量为750公斤,少了590公阿斤。
由此可见,单单选择树种,传统地方和边缘地方的产量就有160公斤的差距。
再以这二个早熟与慢熟树种为例,经过6年的开割,传统地方的早熟PB 235树围为53厘米,边缘地方的为47厘米;而慢熟的PB 217,传统地方的为48厘米,边缘地方的为44厘米。因此选择树种要考虑树种的遗传赋予的产量,还要考虑在边缘地带种植的树干增围率及产量。
朱乾海博士  (南洋网)  2012-07-04 14: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