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五、六十年代,禮讓縣東甲蘇洛路菜園芭因曾是南馬最大產菜區而聞名新馬,惟在長年勞工短缺的情況下,目前僅剩四、五名菜農還在掙扎求存。
70年代後開發的禮讓縣新港18支作為目前柔北唯一主要產菜區,當地40戶菜農如今卻重覆唱著同一首悲歌,令人感慨。
新港18支的菜農表示,菜園目前面對20%勞工短缺的問題,由於在菜園工作需要在烈日下曝曬長達8小時,因此很多外勞都望而卻步,導致一些園地的蔬菜即使已可以收割,菜農卻分身乏術。
採半機械化紓緩外勞短缺
為了紓緩外勞短缺的困境,菜農在一些工作上已採用半機械化,如培植菜苗、犁地等,但是當務之急仍是政府必須對症下藥,徹底解決國內外勞短缺的問題。
菜農大約1975年開始,在新港18支一帶開發菜園,直至80年代,在擁有優質的水源及肥沃土地的先天條件下,原本的笆場地段獲大量開墾,成為目前佔地達500畝的菜園。
新港18支菜園以種植葉菜類為主,主要供應到馬六甲及柔北一帶,即永平、峇株巴轄、麻坡、東甲、昔加末、利民達。
新港18支菜園每月生產1千200公噸蔬菜,相等於每天平均40公噸以上。雖然柔北其他地區,如東甲、麻坡等地也有菜園,但所佔的比例不大,無法自供自給。
在新港18支菜園尚未開墾時,東甲蘇洛路菜園芭是南馬最大的產菜區,產量主要出口到新加坡,但隨著農友日益老化和缺乏勞工,部份菜農紛紛改行,或把菜園改種番石榴、木瓜、水蓊等水果。
雖然菜園大部份已改種植水果,但是本地人對農業領域興致缺缺,加上越來越難找到願意到園地工作的外勞,以致當地農友仍無法擺脫缺少勞工的困境。
陳志強:未獲政府資助
菜農無法脫離困境
菜農無法脫離困境
協助父親打理菜園已4年的陳志強(22歲)表示,在一些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中國、台灣等地,當地政府在協助發展蔬果種植業領域上都扮演著積極的角色,同時提供各種津貼,反觀我國政府卻從未為菜農和果農提供任何津貼。
他舉例,台灣農業局官員每個月都會親自到菜園視察,瞭解菜農所面對的問題,並迅速協助解決問題。
他說,本地蔬果農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我國蔬果種植面積不變,市場需求也不變,唯獨勞工短缺,但政府卻沒有積極協助解決農民的困境。
他指出,他的菜園在最鼎盛時期多達120名外勞,目前僅剩70人。
他指出,農業是最需要勞工的領域,尤其是蔬菜種植業,因為很多工作都是無法用機械取代,但基於勞工不足,菜農在一些工作上也採用半機械化,如培植菜苗、犁地等。
他說,雖然政府致力提供技術培訓,甚至出國進修課程,但是空有外國的技術,卻沒有引進供當地使用的原料和機械,也是無用武之地。
劉亞明:本地工人難請
農友紛紛改種本地水果
農友紛紛改種本地水果
麻北菜農公會主席劉亞明(62歲)表示,東甲蘇洛路在50年代是南馬最主要的產菜區,由於薪金少、工作辛苦,本地年輕一代都對農業工作興致缺缺,加上外勞不足,以致許多農友改種番石榴、木瓜等水果。
他說,該會共有270名會員,絕大部份的菜農皆來自新港十八支,目前在東甲的會員共有百餘人都是種植番石榴、木瓜,僅剩區區的4、5名菜農還在菜園耕作。
擁有40餘年農耕經驗的劉亞明,本身有近80畝園地,也曾種植蔬菜,惟於7、8年前,他開始改種植番石榴和木瓜。
他說,一般上一畝果園需要2個工人照料,意味他需要40名員工才能應付日常的果園工作,但是他目前僅有10餘名員工,工作量因此顯得非常繁重。
劉亞明也表示,農友對於政府沒有提供津貼及解決勞工短缺問題,都已感到心灰意冷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