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25 July 2012

菜農悲歌唱不完(三):減產漲價消費者吃貴菜‧柔南菜農哀唱人手荒

翠綠的蔬菜園,背後是辛勞與汗水;日曬雨淋、沉悶乏味的菜園工作,讓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。數十年來,菜農依靠外勞照顧耕地,但政府在外勞申請程序方面“諸規諸矩”,導致菜農長期面對的“人手荒”日趨浮出台面。
“人手荒”日趨嚴重,菜農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減產,這無形中導致菜價上漲,消費者也只好吃貴菜。
蔡永福:人手荒與政府政策有關
居鑾縣菜農公會主席蔡永福告訴《星洲日報》,礙於人手不足,耕地缺人打理,菜農只好讓部份耕地荒蕪;若執意種植不減產,損失更慘重,畢竟菜園工作繁雜,一個員工不能肩負2個員工的工作量。
他表示,2006年開始,菜園人手荒日趨嚴重,加上工資成本提高,促成菜農被迫減產,菜價也因此上揚;以他所種植的葉菜為例,往年此時期的批發價是在每公斤1令吉以下,但隨著菜農減產,價格已上揚至每公斤1令吉80仙左右。
菜園缺乏30%勞工
“我的菜園目前缺乏30%的勞工,部份土地沒人耕種,產量被迫減少。”
他說,人手荒不解決,菜價將持續上揚。至於價格何時能回緩,與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。
他也說,本地菜園若員工充足,產量被控制,除了能回緩價格,我國也不需要再依靠外國進口本地也能耕種出的蔬菜。
等官員回覆遲遲無下文
外勞申請程序過度繁雜
蔡永福坦言,外勞申請程序過度繁雜,存在太多的繁文縟節。
“申請外勞的程序,先是向農業部提出申請,證明自己是菜農,由該部發出推薦信,菜農接著依據該推薦信再向人力資源部申請所需的外勞。”
他說,申請時,部門官員聲稱一個月會給予回覆,但拖了3個月,甚至是6個月,依然遲遲未有下文。申請到了,業者還要大老遠到總部,為外勞還人頭稅。
“菜園工作辛苦,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,外勞在本地工作的限期雖從原有的5年延長至10年,但他們大部份做了2至3年就回鄉、有些則在中途逃跑,因此菜農每年都需申請外勞,但有關當局往往百般為難,有時申請50個,卻只批准4個。”
合法化外勞趁機轉行
他也說,6P漂白計劃實施後,其菜園申請的外勞遲遲未有下文,原有的外勞仗著自己已被合法化,趁機轉行。
“6P漂白計劃實施階段,我的菜園少了30至40%的外勞;而我在2010年6月向當局申請90個外勞,迄今仍未有回覆。”
他說,6P漂白計劃後,現有的外勞頻要求加薪,而菜農為了讓外勞更勤奮工作,也只好以“割多少,算多少”的方式,計算薪金給他們。
盼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
與菜園相伴35年的他坦言,早在90年代,菜農就面對員工不足的問題。令人遺憾的是,菜農公會一直都有與官員討論此問題,但相關的部門有時未按照中央的指示,各自為政,造成申請程序沒有統一的標準,加劇問題的嚴重性。
他希望政府能提供一站式的服務,簡化申請外勞的程序。
質疑政府為何沒津貼菜農
此外,他也質疑,我國政府給予稻農津貼,漁民也享有津貼,但為何菜農卻是一分錢都沒有?
他說,政府曾在2008年頒發菜農糧食輔助津貼,但一年過後卻不再頒發,對同樣為國家生產糧食的菜農們非常不公平。
風災的破壞,政府按園主賠償,無論是20畝,還是2畝,一律只賠償2千令吉。
蔡興隆:若菜農減少不利國家經濟
“菜農製造外匯,以農利國,刺激經濟成長,為何要那麼的卑微?
永佳種植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興隆坦言,菜農要求一站式外勞申請程序並不過份,但政府諸多限制,問題沒完沒了。長期出現的“人手荒”衍生骨牌效應,影響菜園的運作。
他說,若問題持續,菜農恐轉種油棕,因為種植油棕所需的人力較少,但若菜農日趨減少,對國家的經濟成長將構成不健康的影響。
他認為,我國務農的天時地利都具備,但政府卻不重視菜農發展,技術發面也見提昇,反倒是農業部派員到菜園來請教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