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農天天烈日下揮動鋤頭,為全國各地人民提供新鮮的蔬菜,甚至還出口蔬菜到鄰國,為國家賺取外匯;然而,日日勞作的菜農,換來的卻是長期沒有獲得政府津貼輔助,再加上耕地不足,外勞又難求,使柔佛州菜農的悲歌多年來不曾停歇。
柔佛平原菜年產30至40噸
馬來西亞菜農總會主席陳蘇潮接受《星洲日報》訪問時表示,柔佛州是我國主要的平原菜供應州屬,佔了全國平原菜總產量的60至70%。
“根據農業部的報告,大馬菜農年產80萬公噸蔬菜。其中20萬公噸是來自金馬侖的高原菜,平原菜的全國總產量每年則達60萬公噸;如果以此類推,柔州平原菜年產應該有30至40公噸。"
開齋節後將更缺勞力
他感慨,雖然柔州菜農為我國的蔬菜供應做出貢獻,但州內菜農除了長期沒有得到政府的津貼輔助,近幾年還出現了外勞難求的現象,勞力短缺的困境恐會在今年開齋節過後加劇,令州內菜農雪上加霜。
他說,由於菜園的外勞有99%是來自印尼,眼看開齋節即將到來,外勞都會回國度假,按照近年的趨勢,10名回鄉過年的印尼外勞當中,就只有3人會在過節後重回工作崗位,不禁令菜農擔憂勞工短缺問題屆時將惡化。
有批准信也未必請到人
柔南缺30%外勞柔北20%
柔南缺30%外勞柔北20%
陳蘇潮說,由於缺少人手,蔬菜無人收割,一些菜園甚至會因此而荒廢。其中,柔南估計欠缺30%的外勞,而柔北也有20%外勞短缺的問題,因此外勞短缺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政府儘速解決的問題。
他告訴《星洲日報》,每一英畝菜園平均至少需要1至1.5名員工,但柔州近兩三年外勞短缺日益嚴重,尤其在政府推行6P非法外勞漂白計劃後更加劇短缺的情況,以致加重現有外勞的工作量。
他說,由於菜園的工作比較辛苦,薪金也比不上建築業、服務業,目前即使拿到政府的外勞批准信,也未必請得到工人。
柔北逾半是年輕一代
柔南菜農青黃不接
柔南菜農青黃不接
陳蘇潮也向本報分析柔南與柔北兩區菜園的現狀,他說,全柔以柔南產菜量最多,並出口到新加坡;峇株、古來的菜園主要是以種植藤菜類為主;新邦令金、烏魯地南、嗎什則是葉菜居多。
談到柔北的情況時,他表示,禮讓縣新港18支是柔北主要產菜區,佔地500英畝,都是小規模的菜園,但每年可以生產出1萬5千公噸的蔬菜。
他說,由於缺乏新生力軍,柔南菜農趨向老化,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,加上員工流動性頗高;相比之下柔北超過一半的菜農都是年輕一代,為蔬菜種植業帶來新的景象。
菜農希望獲平等對待
但兩地菜農卻同樣是長年在未有政府津貼的情況下自力更生。陳蘇潮說,菜農無法接受的是,同樣是為我國提供糧食生產,稻農、漁民都能持續獲得津貼,唯獨菜果農未能獲得任何津貼。
他說,倘若政府恢復2008年時提供的每噸蔬菜81令吉的津貼,相信有助於減輕成本的高漲。
他表示,菜農只希望獲得平等的對待,可是相比之下,稻米的津貼是每公噸1千令吉,他遺憾政府在發展稻米和蔬果領域持有很大偏差。
近年來棕油價看俏
菜農租新耕地困難
菜農租新耕地困難
談到非法耕種地的問題時,他說,柔南菜農較有這方面的困擾,而柔北大部份都是向園主合法租借地段來種植蔬菜。
不過,隨著近年來棕油價看俏,菜農要租借新的耕地來種植蔬菜也非常困難。
他也談到最近州政府宣佈在哥打丁宜開發2千500畝地段供農民申請一事,可惜未有任何下文,而且2千500畝在菜農看來仍是杯水車薪,無法應付整個柔州蔬果業對於農耕地的需求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‧報導:蔡慶鳳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